時間:2023-04-11 11:44:16來源:微信教育點擊量:1488
讀書有什么意義?為什么要讀書?如何讀書?
作家魯迅,文學家、教育家葉圣陶,“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王蒙,作家、翻譯家楊絳,中央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葉嘉瑩這樣說——
BOOK
魯迅:愛看書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書
愛看書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書,即課外的書,不要只將課內的書抱住……應做的功課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樣的書,即使和本業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覽。
……
總之,我的意思是很簡單的:我們自動的讀書,即嗜好的讀書,請教別人是大抵無用,只好先行泛覽,然后抉擇而入于自己所愛的較專的一門或幾門;但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實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
葉圣陶:書為你自己用
讀書有三種態度:一種是絕對信從的態度,凡是書上說的話就是天經地義。一種是批判的態度,用現實生活來檢驗,凡是對現實生活有益處的,取它,否則就不取。又一種是隨隨便便的態度,從書上學到些什么,用來裝點自己,以便同人家談閑天的時候可以應付,不致受人家譏笑,認為一竅不通。
……
青年應當抱而且必須抱的是第二種態度。要知道處理現實生活是目的,讀書只是達到這個目的的許多手段之一……這點意見雖然淺薄,對于被圍在鬧嚷嚷的讀書聲中的青年卻是有用的。
楊絳:每本書都別有天地,別有日月星辰
每本書都別有天地,別有日月星辰,而且還有生存其間的多個人物。我們很不必巴巴地趕赴某地,花錢買門票去看些仿造的贗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開一頁書,走入真境,遇見真人,就可以親親切切地觀賞一番,別說些什么“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我們連腳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見,而且頃刻可到。
盡管古人把書說成“浩如煙海”,但書的世界卻是真正的“天涯若比鄰”,這話絕不是唯心的比擬。世界再大也沒有阻隔。而我們卻可以足不出戶,在這里隨意閱歷,隨時拜師求教。
葉嘉瑩:以傳統感發生命
小時候,長輩在家里教我讀傳統經典,第一本書是《論語》。長輩教我時并不側重字句訓詁,而著重教我做人的道理,并注重背誦。我在此后的人生中遇到困惑或苦難時,常常會有一兩句《論語》中的話閃現出來。
……
隨著年齡增長,對傳統經典的學習會逐漸深入。名篇巨作所蘊含的古人的思想、情感、修養、志意,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不是要死記硬背,而是將這些與自己的人生融匯在一起,這才是學習的真正目的所在。最初在國外教書時,我的英文雖然不好,可是學生非常喜歡聽我的課,這正是因為他們從詩詞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意義和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