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gān,形聲字,從肉干聲,‘肝’字目前最早見于東漢《說文》小篆。肉,與人體器官有關(guān);干,丫字形樹杈,此處引用‘沒有水分或水分少’的引申義。造字本義:(相對)干燥的器官。
備注:平時吃雞肝、鵝肝及其它動物肝臟時,會有一種‘干’的感覺,相較于除肝臟外的臟器而言,肝臟確實可以以‘干’命名。每個人只有一個肝臟,從解剖學(xué)上看,鐮狀韌帶將肝臟分為左右兩部,即左肝和右肝,右葉大而厚,左葉小而薄。‘鐮狀韌帶’也可視作‘干字形的事物’,但個人覺得以‘干字形的事物’之意去命名肝臟則略顯牽強。因為‘鐮狀韌帶’只是肝臟的附屬組織,而非其主體,除‘心’字外,像‘肺、膽、脾’等形聲字的造字原理與其在體內(nèi)的形態(tài)和性質(zhì)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唐韻】古寒切【集韻】【韻會】【正韻】居寒切,音干。
【正字通】左三葉,右四葉,以膽爲(wèi)府,附脊第九椎爲(wèi)陽中,少陽通於春氣。素問曰: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釋名】肝,幹也。五行屬木,故其體狀有枝幹也。凡物以大爲(wèi)幹。【淮南子·精神訓(xùn)】肝爲(wèi)風(fēng)。又肝楡,海外國名。【山海經(jīng)】肝楡之尸,在大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