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6 10:02:48來源:本站點擊量:1138
寫好規范字說好普通話
一,普通話:
普通話,即現代標準漢語,又稱國語、華語,指通行于中國大陸和香港、澳門、臺灣、海外華人的共通語文,為現代漢語共通的交際口語與書面語。普通話基于現代北方漢語的語法和北京話語音,并作為官方、教學、媒體等標準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臺灣地區的官方語言,是新加坡共和國四種官方語言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非官方語言)的法定地位
二,漢字:
公元前2—1世紀,西域就有漢字出現,公元前60年,漢朝在西域設立都護府,漢語言文字也在西域使用傳播。自那以來,漢語言文字成為西域各國必備的官方使用的語言文字。唐朝時,漢語言文字不僅成為西域地方政權通行的語言文字,而且也成為西域各族人民自覺學習的語言文字。西遼王朝統治西域時期,推行漢文,漢語言文字得到進一步傳播。元朝時,提倡學習漢法,用漢語言文字開科取士,造就出許多精通漢語言文字的著名學者。明朝時,漢語言文字繼續在西域得到傳播。清朝統一西域后,在公務活動中使用滿文的同時,主要使用漢語言文字。清朝后期,隨著漢民的大量增加,漢語言文字在西域逐步得到廣泛使用。繼而,漢語言文字逐漸成為新疆各民族通用的語言和文字。
規范漢字對于現代漢語來說,包括經過整理簡化的字和未整理簡化的字兩部分。經過整理簡化的字是指經國務院或國家主管部門批準,以字表等形式正式頒布的現代漢字規范。未整理簡化的字是指歷史流傳下來的,沿用至今,未經過整理簡化或不需要整理簡化的傳承字,如人、山、川、日、水、火等字。
三,推廣普通話促進市場經濟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中指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采取措施,推廣普通話和推行規范漢字。”我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民族語言、地方語言各占其地、各擁其主,復雜紛繁。在信息化、商品化的今天,語種的繁多、復雜,使語言交流、信息傳遞受到嚴重制約,給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帶來嚴重阻礙。使用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勢在必行。“推廣普通話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和語言文字信息處理技術的不斷革新,使推廣普通話的緊迫性日益突出”。因此,推廣普通話是科技信息時代的迫切要求;是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有利保障;推廣普通話對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我們必須全民動員、人人參與,從孩子抓起,從自身做起,使用國家通用的普通話。讓普通話為市場經濟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服務,進一步促進各民族、各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
語言是人際間交流的工具,漢字是我們的民族藝術。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現代科技的日新月異,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成為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寫一手正確、規范的好字是民族藝術的體現。我們的語文教學正是讓學生在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基礎上,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讓學生從小會說普通話,養成良好的讀、說、聽、寫習慣。說好普通話,寫好規范字,是現代社會素質發展的體現。
普通話是中國的國語,作為一個中國人就應該說好普通話,能更好和我們中國同胞溝通,交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生活中,人們總是需要溝通的,所以才有了語言。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語言,但中國使用最廣泛的語言是普通話,其它地方的語言比如:閩南話、四川話,還有小數民族的語言等方言。如果大家都只是說自己的地方語言,那到了別的地方去旅游、出差,總是需要和當地人進行溝通和交流的,但是大家都只會說自己的方言,而聽不懂別人的方言,那么沒有了溝通就沒有了友誼和親和,我們交朋友的范圍就大大限制了!漢字是我國的文字,文字是便于溝通的一種工具。我們現在使用的是簡體字,不能自己習慣寫什么字就寫什么字,不然別人就看不懂。而且寫簡體字方便記憶和書寫,一看就懂,閱讀書寫速度也會比較快。我們小學生更應該學會寫簡體字,簡體字記得更牢。繁體字筆畫比較多,而且很難記,又難認。假如我們學繁體字和火星文字,那記一個字多辛苦啊!筆畫多,又復雜,認字、寫字都很麻煩說好普通話,寫好規范字才能更便于溝通,便于書寫、閱讀啊!